查看原文
其他

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技术引爆未来经济增长

2016-08-28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转自:物联网智库(ID:iot101),来源:OFweek 、经济参考报


导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绝不仅受一种技术驱动,人工智能与学习算法、高速度与低成本的通信技术将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工业革命的大框架下,各种技术彼此交融、相互促进。正如没有超级计算能力的出现,就难以实现基因测序;没有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就无法推动高级机器人的发展。

美国高通公司首席技术官马修·格罗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绝不仅受一种技术驱动,人工智能与学习算法、高速度与低成本的通信技术将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工智能为例,苹果手机Siri语音控制系统通过预设答案及网络搜索手段实现了初步智能应用。但参加达沃斯年会的科技界人士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实现理解语言、读懂文件、自我学习甚至情感理解。

美国脸书公司设在达沃斯的互动体验区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照片主体、人物甚至城市地标,不但能为盲人语音读图,用户还可根据识别的对错给予反馈,帮助提高技术准确率。

世界经济论坛会场内,关于脑科学、降低碳排放技术、人类与机器的讨论会如火如荼,一部名为《碰撞》的虚拟现实纪录片吸引了大量政商界精英。

据介绍,制片方用16台特殊摄像机在澳大利亚大沙沙漠进行了7天全方位拍摄,随后历时数月将所有影像剪辑成片。体验者将智能手机放入虚拟现实眼罩中作为显示屏,便能获得“浸入式”的实景体验,无论低头、仰望或环顾四周,皆有身临现场之感。

这部由三星公司生产的“Gear VR”虚拟现实眼罩售价仅为100美元。虚拟现实纪录片带来的震撼观感,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屏幕界限,有望对电影、电视产业带来颠覆式改变。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在军事模拟训练、远程教育等领域大展拳脚。

当前,基因突变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仍然神秘未知,超级计算可在基因测序、寻找问题基因突变及开发精确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升级,将有望通过修改基因回避疑难杂症。

清华大学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22日还在瑞士达沃斯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在北京联合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打造高精尖的医药转化创新平台。业界专家认为,借助微软与清华的技术优势,该中心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驱动创新的潜能值得期待。

比尔·盖茨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许多科技领域的创新正在快速推进,数字领域的创新可能继续领跑。电脑认知能力、机器人从事人类工作、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模式,可成为包括医药在内所有行业的基础工具。

伴随新技术和创新层出不穷,今年的达沃斯年会吸引了不少初创科技企业前来淘金,众多风险投资与跨国公司也兴趣浓厚。新技术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工业革命的未来值得期待。

工业革命的三驾马车

哪些技术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动力呢?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所做的研究和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的工作成果,我甄选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技术。

所有的新进展和新技术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它们很善于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力量。本章提及的所有创新成果,无一不是借数字之力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例如,倘若没有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进步,基因测序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同理,要是没有人工智能,高级机器人就无从谈起,而人工智能本身也高度依赖计算能力。

为明确这些大趋势,全面反映第四次工业革命背后的技术驱动力,我将这些技术归为三类: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这三个门类相辅相成,各项技术均可从彼此的发明和进步中受益。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但现在人们还开发出很多其他类型的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包括卡车、无人机、飞行器和船只。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所有这些无人驾驶设备的性能将迅速提高,能够感知、对环境做出响应(变更飞行路线以避免发生碰撞),它们将能胜任电缆检查和战地医疗、物资运输等任务。再比如,在农业领域,用户通过使用无人机,再结合数据分析,便能更加精准、高效地进行施肥和灌溉。

3D打印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根据数字3D 图像或模型,一层一层地打印出实物。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各类产品,大到风电机,小到医学植入材料。未来3D 打印的应用范围将变得更加广阔,比如用于制作电路板等集成电子元件,甚至是人体细胞和器官。事实上,研究人员已开始研究4D (四维)打印,这一工艺将创造出可自我调整的新一代产品,能够适应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这一技术可用于生产服装、鞋以及医疗卫生相关产品,比如可适应人体个体差异的植入材料。

高级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进步,将使人机协作很快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此外,随着其他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它们在结构和功能设计方面从复杂的生物结构中获取灵感(仿生学工艺的扩展,即对自然世界中的模式和手段进行模仿)。

新材料

不少新材料很快都将投放市场,这些新材料具有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属性。总的来说,新材料质量更轻、硬度更大,其可回收性以及适应性也更强。例如,现已投入使用的一些智能材料可以自我修复、自我清洁;一些金属具备记忆,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有些陶瓷和水晶可以将压力转化为能源。

有些新材料有望在缓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对于一些过去普遍认为无法回收却又广泛用于生产手机、电路板乃至航空部件的材料而言,热固性树脂的创新有望实现这些材料的回收利用。

物联网

物联网是借助互联技术和各类平台,在物(包括产品、服务与地点等)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联结物理应用与数字应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传感器以及其他可将物理世界中的物品与虚拟网络接连起来的各种方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我们的住房、服饰、城市、交通、能源网络以及生产制造过程都可以安装上体积更小、成本更低、更为智能的传感器。这一过程会给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影响,不管是制造业、基础设施行业还是医疗卫生,所有行业概莫能外。

以在物联网中广泛应用的远程监控为例。如今,所有包裹、货盘、集装箱都可以安装传感器——信号发射器或射频识别标签,有了它们,企业便可以对物品在供应链中的移动情况进行追踪,包括追踪其实际性能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数字革命正在彻底改变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方式。比如,常被称作“已分配分类账”的区块链就是一种十分安全的交易协议。在区块链中,任何交易在获得记录与批准之前,都必须先由一组电脑进行集体核查。区块链采用的技术无须寻找保管人或中央分类账等中立部门作为中介,通过促成互不认识(没有信任基础)的人进行协作,从而建立信用。从本质而言,区块链是一种可共享、可编程、安全、可信的分类账,任何单一用户都无法控制它,但是所有人都能监督它。区块链技术最为知名的应用当属比特币,但这一技术很快将衍生出无数其他应用。区块链技术现在可记录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财务交易,未来将能为各类事物提供登记服务,包括出生证明、死亡证明、所有权证明、结婚证、学历证明、保险权益证明、医疗程序和投票等。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凭借技术支持,各类平台使得如今所说的共享经济(也称按需经济)成为可能。在智能手机上就可以轻松使用这些平台,将人员、资产和数据汇集到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它们降低了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门槛,也改变了个人环境和职业环境。

优步公司的模式反映了此类技术平台拥有强大的颠覆力。这些平台类企业正在快速成倍地增长,提供洗衣、购物、家务、停车、民宿、长途拼车等各种服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用十分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对供需进行匹配,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允许双方互动并给出回馈,这些平台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信任。

共享经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究竟什么是值得拥有的,是平台还是平台背后的资产?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优步没有一辆车,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 (脸谱网)不制作任何内容,最有价值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任何存货,最大的住宿提供商airbnb 名下没有任何房产。在个人或组织共用资产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数字平台极大地减少了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

生物基因工程

生物领域尤其是基因方面的创新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过去,“人类基因组项目”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才完成,耗资高达27亿美元。今天,一个基因组的排序仅需数小时便可完成,花费不超过1000美元。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科学家们再也不需要反复试错,他们可以直接测试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引起哪些症状和疾病。

下一步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编写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生物学将赋予我们定制有机体的能力。这些技术进步不论是对医药、农业还是生物燃料的生产,都将产生深远而直接的影响。

包括心脏病和癌症在内的许多医学难题都有基因的因素,因此,如果我们能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确定一个人的基因构成(将测序设备用到常规诊断之中),就会彻底变革个性化医疗和治疗效果。

事实上,基因编辑技术可应用于一切类型的细胞,可帮助人们创造出转基因动植物,改良成年有机体(包括人类)的细胞。这门科学发展非常快,限制其应用的并非是技术,而是法律、监管和伦理方面的阻力。该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动物基因,以降低饲养成本或更好地适应当地条件,还可以培育出能耐受极端温度或干旱的粮食作物。

不同技术之间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未来,3D制造将会与基因编辑相结合,用于制造活体组织,以实现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我们将这一工艺称为生物打印,该技术已经用于制作皮肤、骨骼、心脏和心血管组织。最终,打印出来的肝细胞层将用于制作移植器官。

我们正在开发将设备植入人体的新方法,以监测我们的活动水平和血液化学值,了解这些因素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以及工作效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此外,我们对人脑功能的认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神经技术领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进展。

如今,在可存活胚胎内精准操纵人类基因组比过去要容易很多。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很可能诞生一些人为设计出来的婴儿,他们拥有某些特质或者对某些疾病有免疫力。不用说,人们正就这些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讨论。值得一提的是,2015 年12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共同召开了一场“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面对即将成为现实的基因技术,我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但究竟该如何应对最新基因技术所带来的现实和后果,我们仍未做好准备。这些技术给社会、医学、伦理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着手应对,至少应予以充分讨论。

技术引爆点创新的活力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我们不能认为创新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尽管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一系列有望改变世界的技术进步,我们仍要注意确保此类进步能够继续推进,并引导其朝着最佳结果发展。

人们往往认为,学术机构是探索前沿理念的主要阵地。然而,新的证据表明,受职业激励机制和资金条件所限,如今的大学更偏重渐进式的保守研究,而不是大胆的创新项目。

要破除学术研究上的保守主义,鼓励更多的商业性研究不失为一剂良方。然而,这么做也会带来挑战。2015 年,优步技术公司雇用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40 名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抽走了学校实验室相当大比重的人力,这不仅冲击了学校的研究能力,也给学校履行与美国国防部和其他机构签订的合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想在学界和商界鼓励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型的技术改革,政府就应该投入更多资金资助一些目标远大的研究项目。同样,公私部门在合作开展研究时,也应更关注培养能够造福整体人类的知识与研究力量。

笼统讨论这些大趋势会让人感觉很抽象,但是这些趋势已经催生出非常实用的应用和发展成果。

2015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21个技术引爆点(即某些特定的技术变革冲击主流社会的时间节点)将塑造未来高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这些引爆点预计在未来10年内出现,因而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深刻变革的鲜明反映。

预计将在2025年前出现的21个引爆点是:10%的人穿戴接入互联网的服饰,90%的人享受免费的(广告商赞助的)无限存储空间,1万亿传感器将接入互联网,美国出现首个机器人药剂师,10%的阅读眼镜接入互联网,80%的人在互联网上拥有了数字身份,首辆3D打印汽车投产,政府首次用大数据源取代人口普查,首款植入式手机将商业化,5%的消费品都是3D打印而成,90%的人使用智能手机,90%的人可经常接入互联网,无人驾驶汽车占到美国道路行驶车辆的10%,首例3D打印肝脏实现移植,30%的企业审计由人工智能执行,政府首次采用区块链技术收税,家用电器和设备占到一半以上的互联网流量,全球拼车出行、出游的数量超过私家车,出现首座人口超过5万但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全球10%的GDP以区块链技术进行存储,第一个人工智能机器将加入公司董事会。

这些引爆点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背景,提醒我们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及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准备和应对。因为这些变化都是系统性的,所以其影响会进一步放大。我在下一章中将会谈到,如果我们想顺利转型,首先要充分认识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变革,以及它们对全球各个层面的影响。

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

新的技术革命,常常会显著改变产业及社会进步的轨迹。在不少领域,以往的技术、人才等积累,会因技术的大变革而失去其固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常常会,因此在许多领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今中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这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新是根本出路,要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驱动社会各部门迈上新台阶,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一个高度开放与共享的时代,将是一个世界各国在创新领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它将是一场系统性的深刻变革。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征?它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

技术革新在多领域集中爆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最近的十数年间,具有颠覆性特征的新技术,在多个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伴有不少井喷式的商业化应用,或者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面对高涨的新技术浪潮,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一次全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系统地梳理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历次大的技术变革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倾向于将这次大变革归结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李东红说。

李东红认为,与以往三次工业革命相类似,第四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首先在于:技术创新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状态、方式与质量,将毫无疑义地把社会进步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不同,人们很难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种通用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诸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与流水线技术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与数字技术。这一次,以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的集中爆发为显著特征。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3D打印技术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进步,不仅促进所在已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升级,培育出了众多的全新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带动全社会的大发展。例如,新型材料技术的突破,带动了包括化工、机械、电子、航空、医疗、能源、建筑等大批产业的发展;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包括制造、零售、金融、教育等几乎所有产业的历史性变革,等等。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给出了包括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视觉成为新的交互界面等在内的23项重大技术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技术变革,都将直接对整个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促动,并带来一系列的新机会。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洗牌?

李东红表示,人类社会的进步,始终是一部世界各国你追我赶的发展史。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上千年间,中国无疑是全球范围内强有力的引领者。英国学者彼得·马什考察发现,175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

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制造业以英国为核心大规模地组织起来,西欧国家同中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英国最终赶上并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为主要策源地的美国,借此机会超过了英国,成为新的头号强国。这一阶段,欧美等少数国家普遍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格局形成。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获得提升,继续在世界各国中保持引领地位。

日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初的数十年间获得长足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概念为全球普遍接受,欧美日发达国家在迄今为止的数十年间保持着全球范围内的相对优势地位。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发展的步伐明显慢于西方各国,并最终被许多西方国家赶上和超过,这一过程发生在整个近代中国。列强在同期凭借经济与军事优势对中国的入侵,更令中国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李东红表示,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一直在努力谋求“赶超”,以期充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了非常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进程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的30多年间,伴随着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持续演进,我国努力发挥改革红利、人口红利等的优势,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大幅度缩小了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并在某些产业领域赶上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李东红认为,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欧美发达国家,无疑希望充分把握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发挥他们在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和品牌等方面已经积累形成的优势,努力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引领地位,甚至希望伺机扩大并巩固这种优势地位。在他们看来,智慧工厂、智能制造等时代的到来,使得廉价劳动力在生产制造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制造业将重新回归发达国家,拥有高科技技术、高技术人才的发达国家将再次在产业发展中全面居于主导地位,低技能劳动力将面临大规模失去工作的困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因此加大,一国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也将可能因此而加大。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显然不会完全认可上述认识,赶超全球领先的发达国家的目标与努力从未发生过动摇。事实上,新的技术革命,常常会显著改变产业及社会进步的轨迹。在不少领域,以往的技术、人才等积累,会因技术的大变革而失去其固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常常会,因此在许多领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李东红说,更进一步,之前的一些领先国家,会因为路径依赖而难以把握住一些新的机遇,后发国家却有可能因轻装上阵而更能抢先一步。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

毋庸置疑,谁能更好地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谁将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都是同样的道理。问题在于,不同国家能够把握住的机遇数有限、不同国家把握同一机遇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异。那么,作为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快速成长、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今中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这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呢?

李东红表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新是根本出路,要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驱动社会各部门迈上新台阶,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如此共识的落地呢?以创新去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的内在逻辑和具体战略路径又该是什么呢?李东红称,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优势。立足自身的优势去选择适宜的创新战略,是把握历史机遇的重要逻辑起点。

首先,要发挥我国工业部门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和我国市场需求容量大、层次多这两大明显优势,寻找技术革新的多点突破和整个工业体系的创新。

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非常雄厚的基础,这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所无可比拟的。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恰恰在于多个领域先进技术的集中爆发。因此,从供给侧的视角出发,我国完全拥有在如下两个层面实现创新突破的基础:第一,不是在一个或者两个领域,而是可能在多个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赶超;第二,不仅在于若干工业领域,更在于发挥整合优势,实现整个工业体系的系统性创新。

另一方面,我国不仅人口总数居世界各国之首,且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增长。这两大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在诸多产品与产业领域,都拥有全球最大的现实或潜在市场,特别是,庞大人口因收入增长所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得许多领域的中高端市场规模已经变得非常可观,不少领域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由此,从需求侧的视角出发,光是我国国内市场,就足以为众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充足的市场需求空间,且不说还有相当容量的潜在国际市场。同时,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非均衡性,这使得我国能够为许多产业的低、中、高全线产品同时提供大量的市场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进步的连续性提供了市场需求上的保障。那些原本在中低端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实现螺旋式上升,在满足现有市场需求中获得资本与技术的积累、在以此为基础满足更为高端的需求中获得技术进步,如此不断向高端攀升。

其次,要发挥我国“全国一盘棋”、资源动员与整合能力强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寻求多点与工业体系的创新突破。

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有自己的制度与体制优势,能够在清晰的顶层设计指引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实现全国上下高效率地围绕共同目标大力推进具体工作。为此,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把这一层面优势发挥出来,立足关键技术突破进行顶层设计,并以此统筹、引导相关工作,建立各类资源集聚、发挥最大效用和获得必要回报的长效机制,引导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人才等实现大规模局部集聚,这将有助于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若干技术领域快速地、更好地实现赶超和引领。

从这一视角出发,多点突破与工业体系的创新,不是要遍地开花和工业体系的每个细小领域都去寻求颠覆性的变革,撒胡椒面式的做法终究是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的。我们的多点突破,需要特别强调将创新资源的投入集中起来,聚焦于部分领域,要紧紧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能够发挥我国工业基础优势及市场优势的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寻求核心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的历史性突破。而工业体系的创新突破,更多地强调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各部门的强力支撑与高效协同机制。因此,选择性地在若干关键技术、关键路径、关键环节等取得历史性的创新突破,是我们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以及后续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都要点面结合,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同时,尤其要寻求在关键点上的突破。

再次,要发挥我国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文化优势,在兼收并蓄中抢占创新制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我国各行各业,均以积极开放的姿态虚心向全球范围内的领先者学习,并把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中国的市场需求进行再创新,从而实现了在包括轨道交通、电信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弯道超车。我们崇尚拼搏精神和忘我工作,常常是以更多、更长时间的人力投入和钻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攻关突破。这些是过往我国取得辉煌建设成就的重要支撑力量,也已经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东红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一个高度开放与共享的时代,将是一个世界各国在创新领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在集中优势力量,主要借助自身力量寻求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全球范围的新发展,及时跟踪其他国家的技术变革进展,快速学习并将其融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之中;需要大规模引进优秀人才,集聚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国的高端人才服务于我国的创新工作;需要搭建我国企业与国内外各类企业等组织的合作平台,在合作创新、共享创新成果中寻求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 

新工业革命下制造业转型关键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崛起,消费成为增长的主要力量。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供给侧改革的动力问题该如何解决?未来的社会形态又将如何?就这些问题,浪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丕恕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

孙丕恕表示,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制造业未来将由“卖产品”转向“产品+服务”,通过服务更好地为用户带来新的产品体验,通过开展服务型制造,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占领价值链高端,实现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质效双增,这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智能制造这个话题上,各家各有说法、各有工具。”孙丕恕表示,比如有的人提出要将机器人这种终端进行大规模应用。但是,如果仅仅用机器人,用传感器、探头、测量仪等精密仪器去解决传统流程上的问题,它们完成的只能算是生产流程和工艺的高级自动化,不是数据化,更达不到智能制造的程度。“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机器人不具备自我感知、学习和决策的能力,它到底是‘机器人’还是‘机器’,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到底什么是智能化,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呢?孙丕恕表示,一定要打破传统思路,主动以用数据化新思维驱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过程;要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并发挥出数据的价值,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推动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让产业变得智慧。中国智造,“智”从数据中来。

孙丕恕表示,真正的智能制造,意味着我们要把数据用起来,能够用数据本身以及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去改变整个制造业的形态,产生价值,这才是关键。在真正的智能制造环境下,我们能抓取并分析来自生产流程、内部管理和消费市场等不同环节、不同对象的数据,再以数据的方式将分析结论和洞察返回到生产操作流程上,去改变、优化生产链各个环节。

以来自生产流程的数据为例,如果把机器人、精密仪器产生和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某产品的问题是由上游的材料及设计流程造成的,人们就可以基于这个结果,提示上游去检测发生问题的环节,进而改变材料的选择、改进设计工艺,最终实现产品的优化,甚至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究竟能不能对数据施加作用力、挖掘出数据的价值,最主要应用到的还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孙丕恕表示,要“计算+制造”,即发挥出信息化对智能制造的支撑作用,构造满足所需的基础环境,为智能制造提供先进的技术及计算力支持。在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制造业的经验积累及知识理解二者之间形成合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数据、运行数据,真正发挥出数据的价值。

孙丕恕认为,数据化将有望在供给侧改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可以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设计,跟踪整个生产进度,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促使制造业由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进而通过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生产和服务,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他表示,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发挥数据的价值,改变的不只是企业的内部管理、生产流程、设计工艺等问题,还能解决供给侧、需求侧两方有效对接的困境。来自需求侧相对开放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消费者个体的爱好、行为等数据,会推动数据相对封闭的供给侧发生改变。基于需求侧相对开放的数据,我们能分析甚至创造出更多消费者需求,进而将这些数据联通并反馈到供给侧的生产、研发过程中。在这样的模式下,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是由需求侧来提供的。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数据解决供给侧标准化与需求侧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孙丕恕说,生产方面的供给侧是标准生产、标准作业、标准流程,而需求侧是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这个矛盾,还是要靠数据。传统的制造环境里,个性化的需求要先回传到生产的最前端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指令和决策依次作用于后端需要改变的环节中。这种模式下生产出来的个性化产品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产品价格也会相对昂贵。在智能制造环境下,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将通过数据,以智能化的手段导入并作用在生产线的各个流程上,这是过去线性流程无法满足的。

孙丕恕认为,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数据,不仅意味着供给侧能够抓取并联通需求侧的数据,更意味着要用需求侧的数据去指导和引领供给侧的行动。让数据的交流变成企业的快速行动,以达成客户的期望,智能化地驱动产业升级,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智能制造会逐步实现全面服务化,由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实现消费者赋能,交付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未来有望实现“数据社会化”

孙丕恕表示,其实要实现智能制造,技术、设备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人的思维。数据化的新思维是要把数据看成核心资产,而不是流程上产生出来的一个产物。对于企业来说,要打破传统的观念,主动以数据化的新思维,用数据本身去驱动弹性的、随需而变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模式,这样才是完成了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

“我们经历过自动化时代,也正在完成信息化阶段。现在,我们正进入一个数据化的时代,一个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提出一个‘数据社会化’的概念,全社会都会在数据化的形态下进入更智慧、高效和不断创新的运行状态。”孙丕恕说,制造业是驱动整个社会走入“数据社会化”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基础行业。制造业的智能化能够加速整个社会进入智能化的进程,让每个人可以公开和分享的行为、观点和需求等信息,能够以数据的形式被实时收录和分析,每一个个体都会产生综合的数据源,成为代表个人在数据世界的价值。

孙丕恕认为,这也正是未来实现“数据社会化”的状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环境的互动、人与商业组织产生的交互和交换,都会以数据的形式产生相应的价值。基于信息技术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商业机构对个人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实时产出将成为可能、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和产品,成为商业竞争的基本模式,所有的商业机构都可以为每个个人创造独特的服务和产品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社会机构将成为数据资源的保障者和平衡者,让数据的价值真正能够在全社会得到释放。

在发展数据化的过程中,孙丕恕认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行业将得到蓬勃发展的大好机会;机械制造、服装、电器等传统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快发展期,其潜在市场之巨大,难以估量。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协同创新 | 产学研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中国武器 | 电磁炮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装备采办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轰炸机 | 预警机 | 战斗机 | 运输机 | 六代机 | 能源 | 电池 | 云计算 | 大学排名 | 博士 | 导师 | 凯文凯利 | 钱学森 | 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马斯克 | 纳米 | 基金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无人机 | 俄罗斯 | 日本 | 英国 | 印度 | 以色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谷歌 | 工业4.0 | 颠覆性技术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硅谷 | 石墨烯 | 北斗 | 通信 | 智能制造 | 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激光 | 智库 | 商业航天 | 量子 | 基因 | 基因编辑 | 未来战争 | 网络空间战 | 网络武器 | 成果转化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MIT技术评论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